在传承中生发成长之美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近年来,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多渠道提升学生综合修养——

在传承中生发成长之美

■本报记者 孙陆培 见习记者 汪舒蕾 通讯员 刘建东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图书馆是很多人开启文学创作之路的“精神高地”,日前,斩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的何平回到母校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与学弟学妹们回忆当年求学时的情景。他坦言,自己是从母校开启的诗和远方。

“我是海安中学1985级校友,这次回来参观了学校图书馆,感觉很震撼。空间布局、规划设计都很棒,这在县中很难得。”何平告诉记者,海安中学的优质,不仅是因为办学成绩,更关键的是能“让埋头做题的孩子抬头看世界”。“在这座校园里,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学生也乐于分享自己拥有的资源,这是一种‘双向奔赴’。”

2022年10月,海安中学“捷励馆”“文创馆”双馆同开。校友丁捷和管向群向母校捐赠书籍2000册,青年书法家、南林大书法导师魏晋捐赠了自己的书法长卷。丁捷还捐赠了自己珍藏的精品图书和40件名家艺术品。“这是一种‘文学关怀’的延续与传承。”丁捷说。目前,“捷励馆”收藏了众多海安本土作家捐赠的书画作品。“这些都是优秀作家、艺术家自由灵魂与独特心灵的结晶,我日后也当多投目于家乡文化,发掘文学因子,秉承先辈荣光,走得更远更好。”该校春晖文学社成员王文轩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近年来,海安中学积极建好、用好、用活文化阵地,着力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倾向,力促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据该校党委书记吕建介绍,学校新投用的图文信息中心包括红学馆、教育馆、文创馆、古籍馆、国医馆、国防馆、视听馆、文学馆,“一中心八馆”建设稳步推进。

从东方、海鸥、凤凰等国产经典相机到徕卡、柯达、尼康等世界经典相机,再到各类专业摄影杂志、名家摄影著作……在海安中学光影艺术课程基地,学生可以直接操作各类器材,翻阅参考各类书籍,影棚、暗房、剪接室、洗片室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沉浸式的体验。

谈起光影艺术课程基地建设,校长董裕华向记者讲了一个故事。该校学生社团“溢彩摄影社”已有50多年历史,在学校摄影教师的指导下,摄影社经常走街串巷,用镜头定格很多美好瞬间。但由于场所、师资、器材等资源短缺,摄影社长期处于“打游击”的状态。

一次偶然的机会,海安中学相关工作人员得知,当地一家照相馆4代人从事摄影工作,家中的老旧器材放在仓库里既占地方又无用处,但舍不得扔掉,正考虑建摄影器材博物馆,直观展示照相技术演变过程。学校立刻主动登门对接,双方一拍即合:器材搬到学校,双方共建展馆。

就这样,基地和展馆的建设不仅把学生的摄影爱好从“游击战”变成“阵地战”,更实现了“筑巢引凤”——场馆建好后,不少热心人士把收藏的照相机、经典照片、摄影工具书送到学校,有人还送来了老式电影放映机、电影胶片。丰富的课程资源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们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不断提升,学校的育人途径也更加多样。

“实践证明,社会资源潜力巨大,只有善于挖掘和利用优质资源,推进社学研有机结合,才能把社会资源真正转化为学生素养提升的特色课程。”董裕华告诉记者,一些闲置的社会资源,往往具有很高的育人价值,“这些资源有着历史延续性的‘传’,才更具有生命力的‘承’。”

“同学们在趣味实践中深刻体悟到了学科融合的魅力。”该校摄影社教师严敏说,通过摄影媒介不仅能让学生学会观察自然、了解社会、关注自我,借助光影探索艺术之美,感受美的启迪,还能让学生在对摄影内涵与外延的深入探究中融会贯通光学、化学、电子学、艺术学、新闻学、美学等多门学科知识。

一所高品质的学校,一定拥有高位的育人理念。2022年11月26日,海安中学深化育人方式改革的重要载体之一——“海安中学国医馆”正式开馆。该馆由海安中学联合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海安中医院共同建设,馆内拥有全套中医诊断、治疗、教育类医药器具,是该校特色课程建设的新实践场馆。

在吕建看来,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以实践空间创设持续推动育人方式深度变革,引导学生在对中医药学的研习探索中,习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智慧,是教育人的共同责任。

198种中药材标本、236册中医古籍、3000余册医学经典著作……海安中学岐黄国医社的学生们,在新的学习平台上了解不同草药的使用及功效、分类储存的方法和煎药的流程等,让这些融在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构筑起具有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代代相传的瑰宝,要让更多‘承者’加快转变为更高阶的‘传者’,需要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文化启蒙的种子,培养出一批批热爱中医药文化的学子。”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程纯表示,学生将在这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有形之馆与习得正确价值观的无形之馆中,收获“臻‘一技’而济天下”的精神追求,筑牢理想信念。

“通过创设多元学习环境,形成以学习空间再造促进育人方式变革的基本策略。以文化平台建设、社团活动等方式促进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育,让文化自信成为流淌在一代代海中学子血脉里的志气、骨气、底气。”董裕华表示,今后,学校将进一步推进资源互通、渠道共用,用丰富的社会文化资源,持续打造特色实践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元化成长需求,构建良好教育生态,让学生在“传承”中找到适宜的成长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