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点亮课堂“双减”赋能成长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双减”背景下,我省各地各校积极发挥主阵地作用,充实科学教育资源,凝聚多方育人合力,着力提高科学教育水平——

科学点亮课堂“双减”赋能成长

■本报见习记者 杨潇

一颗鸡蛋如何在自由落体时保持完整不破裂?在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一场活力满满的“护蛋行动”让孩子们跃跃欲试,他们发挥聪明才智,一个个充满奇思妙想的“护蛋”装置逐一亮相。“创新是一种精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本次活动让孩子们尽情享受了科学与创意带来的快乐,并助力他们在科学的世界里飞得更高、更远。”该校校长万代红说。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双减”工作,提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像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双减”政策落地以来,我省各地各校积极发挥主阵地作用,通过充实科学教育资源,凝聚多方育人合力,深度开展科学教育,提高科学教育水平,助力“双减”走深走实。

课堂提质,努力提升教学水平

“在推进‘双减’过程中,把科学教育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首先要从课堂教学入手,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校长刘志春说。

记者了解到,当前,我省不少学校都在着力构建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科学创新兴趣。江宁实小立足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小学科学“双螺旋结构”课堂建构与实践的研究》,创新打造“双螺旋结构”科学课堂,让学生在进行探究式学习时,以“活动”和“思维”分别作为贯穿课堂始终的明、暗两条主线,并通过“问题”和“证据”贯连构成稳定的课堂结构。

根据这一课堂模式,该校科学教师张骏在教授二年级下册课程《磁铁的两极》时,将教学落脚点放在对磁极概念的建构上。“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往往让学生们通过玩磁铁的形式获得磁铁的两极知识,孩子们缺少动脑思考的空间。”张骏说,如今的课堂鼓励学生们自主设计实验来论证观点,从而深度建立对磁极的认识。“这种以探究活动和科学思维关联共生、螺旋发展的做中学、学中思,能更好地助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深层理解。”

科学教育是综合性的,当前的分科课程学习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存在不利因素。为进一步提升科学教育水平,我省一批学校探索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学习助推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如:南通中学附属实验学校打造科技创新“AI课程”,将人工智能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让课堂发生不一样的“化学反应”。在该校教师姚琳和王佳莉开设的人工智能与物理学科融合的《AI处理物理实验数据》示范课上,物理教师负责指导探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师负责指导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学生们将在“水的沸腾”实验中获得的实验数据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进行分析,从而发现数据背后的物理规律。“这堂课轻松又有趣,融合课堂加深了我对物理学科知识的理解,又对人工智能的强大功能有了感性认识。”该校初二(2)班学生杨依涵说。

资源拓展,补齐科学教育短板

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对开展科学教育至关重要。在深入推进“双减”的过程中,我省各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开展启迪科学智慧的教育活动,补齐科学教育短板。

连云港市海头中心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包括1所中心校、3所村小和1个教学点,共有学生4500余名。其中,中心校在校生约3000人,其余1500余名学生分散在村小和教学点。为让村小和教学点的孩子也能享受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该校启动了“艺术科技流动课堂”送教活动,中心校的专兼职科学教师定期走进村小和教学点,为孩子们开展生动有趣的科学教育活动。同时,该校开设“流动的科技馆”,将各类科学设备搬到村小和教学点的教室,让学生们与科学“零距离”接触。“围绕‘声光电能磁’等各类科技设备,我们每月制定一个主题,争取本学期结束前让全校所有学生都能深度体验一遍。”该校校长卢华伟说。

特色校本课程的打造能为科学教育有效开展提供助力。泰州市凤凰小学建构了校本化科技创新课程体系,让科学教育从系统化向课程化迈进。在落实普适课程教学的同时,该校开展创生课程学习,重点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教师们结合学科教学经验,开发了《纸飞机》《分类垃圾箱》《制作蝴蝶饲养箱》等校本课程,先利用社团活动时间开展活动,经学校科技创新项目组论证后再推广为年级课程。目前,《本草皂》《防鸟网》《摘果器》《纸宫灯》等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在相应年级开展。

近日,镇江市中山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们体验了一次“机器人制造”活动,在教师带领下,孩子们初步了解了现代化工业智能生产的过程,深度感受科技带来的改变,纷纷感叹“人工智能原来离我们这么近”。丹阳市丹凤实验小学积极开辟育人场域,课后服务时间学生们从教室走向操场、走向校外,开展各类科技、劳技体验活动,科技馆、博物馆等校外资源成了他们开展研学活动的广阔天地。

凝聚合力,让科学教育别开生面

前不久,在徐州市第三十一中学开设的“博物养志”科学“云”课堂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康国华向学生们介绍了国际空间站的起源和历史,动态展示了各类空间实验,重点介绍了中国空间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让学生们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与神秘的太空来了一次“近距离接触”,燃起了他们报效祖国航天事业的凌云壮志。

为开阔学生视野,培养科学精神,该校借力科学领域专家学者力量,开设了“博物养志”科学“云”课堂,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纷纷走进“云”课堂,介绍前沿科学知识,与学生“云”上互动。同时,该校还邀请三十一中荣盛城分校、乡村网络结对学校共同参与,每次活动在线人数均超千人。“课上学生与专家积极互动,课后认真完成任务单,并开展交流分享。通过活动,学生们了解了科技前沿知识,积累了跨学科知识,并远程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开阔了眼界。”该校教务处主任张善能说。

水耕栽培与传统农业相比有什么优势?如何水培出健康茁壮的绿色植物?在张家港市常阴沙学校,新开设的“物语云自然实验室”是孩子们了解植物生长过程、倾听大自然声音的“神奇花园”。实验室内的水耕种植设施均由当地农业企业捐赠,双方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进一步丰富科学课堂,为孩子们开启农学科普的大门,让他们在科学实践中开拓思维、提升兴趣、增长见识。

为提升学生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我省不少学校还以家校协同为抓手,促进学生科学能力培养。泰州医药城实验小学以“家长大学”为渠道,由家长组成博士导师团,聘请优秀家长志愿者参与“翻转周二”家长微课程特色课后服务,来自不同领域的家长走进课堂,为孩子们带来历史、文化、科技等众多课程,目前已开设课程200多节次。“‘翻转周二’科学课堂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在发挥‘家长大学’优质资源的同时,有效促进家校合作,让‘双减’下的科学教育课堂更加别开生面。”该校五年级学生家长徐女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