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在一线 护航仓廪实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春为岁首,农为行先。南农大专家教授走进田间地头——

奋战在一线 护航仓廪实

■本报记者  任素梅 通讯员 许天颖 俞佳宁

今年春雨较长,如何查看苗相长势,确定合理的施肥量?化学除草有哪些要点?2月初,南京农业大学小麦栽培课题组主要领头人姜东教授陆续前往泰州、徐州、常州、镇江等地,为当地种粮大户提供田间管理技术指导。

在南京江宁区汤山街道阜庄村的蔬菜基地,农户们在南农大园艺学院教授李季的指导下,忙起了春季黄瓜育苗。这批黄瓜不同寻常,是产值高、口感好,深受城市居民喜爱的“水果黄瓜”。

春季,万物蓬勃生长,南农大的专家教授们纷纷走出校门、走入农田,奋战在田间地头,为新一年仓满廪实保驾护航。

技术“及时雨”,破解真问题

这个春天,南农大园艺学院教授房婉萍每天最关心的就是天气预报。“春天对江苏乃至全国的茶园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季节,”房婉萍介绍说,春天“倒春寒”和“霜冻”等灾害高发,新萌发的茶树嫩芽抗寒能力弱,很容易被冻伤。

每年春季江苏茶园开园前后,房婉萍总会带领团队成员奔走在茶园一线,就早春预防“倒春寒”的栽培措施和开园追肥施用技术细节与茶农交流。截至目前,房婉萍团队已经去过南京、镇江、无锡、常州等地的十几家茶园进行调研指导,并计划开展多场专题讲座。

2022年夏天,极端高温干旱天气使不少茶园面临减产风险。针对这一问题,房婉萍率领的团队在承担南京市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项目、开展衰老茶园改造技术示范推广的过程中竭力探索,终于有了惊喜发现。“经过台刈更新改造的茶园,在应对高温干旱胁迫时有着非常好的表现。”房婉萍说,今年春天,团队密切追踪去年更新改造过的茶树生长状态及春茶品质表现,以期在衰老茶园改造的同时,协同寻找应对高温干旱等天气灾害的可行之路。

在房婉萍看来,茶园生产一线是找到研究“真问题”和科研反哺产业的最佳场所。“我们的科学研究一定要紧贴产业需要,从事茶叶科研的学生们要把论文写在茶园里。”

把脉“开药方”,精准谋良策

不同于种植业,早春时节水产养殖业生产活动较少。许多鱼塘会选择这个档口用生石灰、漂白粉等清塘,清除病原和野杂,改善鱼塘底质,为新一年度水产养殖生产做好准备。

“每年早春,越冬综合征是困扰渔民的最大难题。”南农大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张定东介绍说,目前越冬综合征的成因尚不完全清楚,但普遍认为和养殖鱼类冬季经历水质下降、环境胁迫、营养不足、机体受伤等有关。

2022年,张定东及其江苏现代农业(大宗鱼类)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承担了南京市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项目。今年一开春,他们就马不停蹄地前往高淳、浦口、六合等项目基地的6个养殖渔场进行现场指导,帮助渔民科学决定开春鱼类饲料投喂时间和方式,提高鱼体肝肠健康,帮助减少鱼类发病死亡。

据介绍,大宗鱼类养殖目前普遍面临收益较低的问题。受限于供求关系变化和饲料成本上升等因素,渔民收益呈普遍下降趋势。张定东团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除了提升养殖技术外,渔民的养殖模式和养殖观念还需更新,特别是在提质增效和节水减排上,需要我们技术人员的大力指导。”张定东说。

春回大地,天气转暖,水产养殖即将进入繁盛期。这一阵子,张定东及其团队走访了南京、南通、盐城、泰州等地的15家养殖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提供最新养殖品种推荐和生产技术指导,为今年的渔业生产“保驾护航”。

抢抓好春光,育出新希望

南海之滨艳阳高照,海南三亚迎来南繁育种季。在崖州区坝头南繁基地一处大棚里,围绕葡萄的“专家会诊”正在进行中。葡萄是温带作物,在海南种植难度大,要突破热带地区休眠、解除休眠技术,面临高温多雨、病虫害多发、土壤盐渍化等不利因素。来自全国各农业科研单位的专家积极探讨、出谋划策。“通过品种改良、优化栽培模式让它们在海南‘安家’,全国消费者就能一年四季都吃上国产新鲜葡萄了。”该试验项目负责人、南农大教授陶建敏说。

随着智能育种设备、南繁全链条服务逐步覆盖,育种专家们将有更多精力专注于科研。在南农大三亚研究院的智慧试验田,传感器、摄像头、无人机取代了过去的“眼瞪尺量”,实时监测、收集作物表型信息并上传至数据平台,为育种科研提供决策参考。

去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南农人把总书记的话牢记在心。自2021年进驻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以来,南农大三亚研究院已引进18个研究团队全面开展工作。除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外,还创新推动新品种、新技术就地推广。

创新的种子结出硕果。2022年,南农大选育的“宁香粳9号”在三亚示范种植,测产产量达每亩587.5公斤,创造海南规模种植优质粳稻的高产纪录;在崖州区抱古村建设睡莲种质资源圃与新品种繁育基地,研发的睡莲永生花今年也有望量产。